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2023地理教案高三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高三都有哪些?地理學聚焦陸地表層系統,在局地、區域和全球不同尺度環境變化與經濟發展的決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地理教案高三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地理教案高三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1)

【《大氣環流》】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后的紐帶。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并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并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于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后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于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復討論得出的,并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復習:讓我們用繪制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么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么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于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后,大氣運動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后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后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布規律: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過渡:氣壓帶風帶分布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設的含義: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復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布、洋流的成因與分布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于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復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制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2)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系

2、了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閱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溫,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溫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溫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溫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46—47《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么?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系?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么?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系?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____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____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么?(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說明該因素是通過什么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二者的變化差別很大。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對于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該因素是通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毀林等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過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那么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部分思考這一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板書: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對于有些地區來說,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板書:1、最明顯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紹: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它是長期緩慢進行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板書: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介紹:溫度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預示著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溫度升高往往伴隨著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科學家預測,就地區而言,位于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于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發展中國家位于低緯度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板書: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介紹: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干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生變化。隨著徑流減少,蒸發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轉折:既然全球變暖會引起很多不利影響,那么作為人類應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板書: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討論: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部分討論人類應如何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如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世界很多國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如植樹造林和采用固碳技術)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5、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課堂總結: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1、最明顯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反饋:

1、與“溫室效應”的產生有關的主要是下列氣體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變暖的后果有:C

A、因蒸發強烈,海平面下降

B、中緯度溫帶地區降水倍增

C、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D、高緯度地區會因氣溫升高而使降水減少

3全球氣溫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溫升高對今后100年內地

球環境的潛在環境的潛在后果,表述不正確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溫線將上移150~500m

B全球將普遍變的干旱

C森林帶將向兩極推移

D海平面將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島國因環境變遷將-舉國移民,這里所講述的“環境變遷”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發

C酸雨侵蝕D臭氧層空洞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3)

[課程標準分析]

這是課程標準中“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條標準的要求。分析這條標準,其中包含的具體要求如下:

1、閱讀圖表資料,了解全球氣候的變化周期,并據此歸納各時期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

2、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3、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不必具體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但在教學中要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

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并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順序是:

(1)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間尺度下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以閱讀的形式解釋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2)圖文結合案例說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活動”的形式預測其它可能影響。

(3)以角色模擬的形式說出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以“活動”的形式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2、教材的順序和要求與課標要求、學生認知規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組教學的順序——先由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例子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認識的-,探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推測其可能影響,最后尋找解決措施。

[學生基礎分析]

(1)學生對太平洋島國的遷移、南極企鵝的生存問題等事件比較感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選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的事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所需要具備的時間、空間概念和跨度還不夠。

(3)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可能遇到的障礙有: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只考慮人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歸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夠完整,尋找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說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

②舉例說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③舉例說出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的對策。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并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②通過閱讀圖表,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周期和規律。

③通過閱讀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中模擬曲線(灰色)和實際氣溫變化曲線(紅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原因起了加劇的作用。

④推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去發現問題,并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

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③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律,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重難點突破]

1、通過閱讀圖表歸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的周期和特點。

2、結合“水循環”知識和農業生產和氣溫、降水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引導學生從原因中去尋找措施,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得出氣候變化的緩解對策、適應對策和根本對策。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讀圖歸納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平臺、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展示資料,設疑導入]

(投影)珠峰、島國圖瓦盧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1、據新華社沈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峰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余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下降了約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3、據報道,南極地區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么因素有關嗎?

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

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全球氣候變暖”——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現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有把“全球氣候變化”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問題探究1]:是否自地球誕生以來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呢?

展示資料: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著許多熱帶和-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為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展示圖片:重慶梁平縣發現的第四紀冰川遺址

展示資料:我國樓蘭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樓蘭人的遷移,降水的減少;

②政治軍事的原因:當地有古羅馬軍隊的遺民;

③地質原因:樓蘭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兩個湖泊,造成下游來水的減少。

得出結論: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有個時期緩慢地變暖或變冷;有個時期緩慢地變干或變濕,這種變化稱為氣候變遷。

教師講解:二十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

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下墊面條件的改變、大氣環流的變化等自然原因的影響,地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氣候類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氣候變化長河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充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地理事物與現象,該事物或現象與其認知產生了沖突,激起學生尋找地理規律的認知-。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圖片和資料

展示圖片:①廬山山頂的“飛來石”;

②熱帶地區的冰川遺跡;

③U型谷與V型谷。

資料:在地球歷,曾經發生過三次大冰川時期,這三次大冰川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為三億年左右。在兩次大冰川期之間是間冰期。大冰川期氣候寒冷,間冰期氣候則較溫和。在間冰期里氣候也是波浪式發展變化的。

(一)地質時期(距今22億年—1萬年)的氣候變化,曾反復出現過3次大冰期,氣溫呈下降趨勢;大冰期之間為間冰期,氣溫呈上升趨勢。

建議: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覽路途中也會發現一些可以證明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例子哦。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給別的游客當導游來解說了。

對于距離學生時空非常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以展示生動靈活的資料和直觀典型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的難點。

第二步:

提問:我們發現現在我們全球的氣候是處在比較溫暖的間冰期。是否處在間冰期的話全球氣溫就在不停的上升趨勢中呢?導致了現在所謂的“溫室效應”?

引導學生閱讀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及右邊的小字部分,歸納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

(二)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氣候仍然是波動的,有時為溫暖時期,有時為寒冷時期。呈波動上升趨勢。

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類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對世界人類的文化和經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展示圖片:歷,北方牧民因氣候變冷而周期性南遷

對于距離學生時空比較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結合歷史事件,并展示生動靈活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難點。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釋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步:

讀圖分析: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三)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

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能力

[過渡]:從時間上看,這三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區也是不同的。

使得學生初步建立地理時空跨度大、時空變化復雜的思維。

第五步:

請大家觀察P50“活動”中的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①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

②你能從圖中發現什么?

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通過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掌握并鞏固讀圖的方法:先讀圖例或者坐標,然后分析具體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的作

用(工業革命之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不斷增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趨勢加劇)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并利用此環境,積極奮斗,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并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巖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后與之溝通。可見,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么,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還有什么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可能出現在什么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么,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于堆積地貌;凹岸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于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并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么這條河道的形態將怎么繼續發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后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采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借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特征。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會形成什么樣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范,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系和運輸。農業社會,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種植業,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勢條件。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歸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6)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回歸線,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回歸線,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2023地理教案高三(篇7)

知識與技能

1.上海港的成因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2.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

過程與方法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上海港成為我國第一大港的有利條件;

影響交通運輸中點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和探究式教學,以上海港為例,來分析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

教具

多媒體以及《上海港位置圖》《北京市主要公路長途汽車客運站的位置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圖》等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回顧舊知:我們已經學習了交通運輸網中的線,主要包括哪些呢?

學生回答:鐵路線、公路線、內河航線等。

導入新課:學生回答得很對,其實不管什么樣的交通運輸線,都是由交通運輸點組成的,而交通運輸網中的點,包括港口、車站、航空港等,它是客貨流的集散地,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影響交通運輸中的點。

一、港口的建設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什么是港口呢?

學生思考:港口是具有一定面積的水域或陸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貨物和旅客集散的場所。

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提問:上海港的地理位置如何呢?它的修建有何優勢和劣勢?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地理位置: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上海市位于長江口的南岸,而上海港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

優勢:

1.上海港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水運便利;

2.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

3.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

劣勢:

1.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

2.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上海是我國的城市,也是我國的港口。因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東面又面臨大海,所以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

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一下上海港所處的地理位置(板書并打出投影片圖7.15)

2.上海港的地理位置(板書)

(先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并思考圖中的小字部分的兩個問題)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第六單元第四課“城市化”中對上海的城市建設已經有所了解,在第五課中還學習了上海近年來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我們今天來學習上海港口的建設,注意與前面的知識聯系起來,分析圖7.15也要與第六單元的6.18、6.26兩圖結合,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

(先讓學生回答,然后教師通過引導來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主要位于長江口的南岸(因為上海市還包括長江口中間的崇明島和一些小島),而上海港(港區)主要分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沿岸。上海港所處的地貌為河口三角洲,這種地貌的優點是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的設備、建筑提供了優越的陸域條件;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又為筑港提供了航行和停泊的水域條件。但是,由于地形坡度緩、水流分叉多、河道流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長江的泥沙含量增加,所以很容易淤塞河道,一般在運營后必須有挖沙船作業,才可保證河道暢通。

承轉過渡:上海港在這種地理位置和這種自然條件下,為什么能夠建成我國第一大港呢?影響港口區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多媒體投影:《上海港位置圖》。

學生思考:上海灣所處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上海所在的滬寧杭地區,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教師拓展:

1.上海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浦東的開發,使得上海的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一面旗幟,因此上海港的服務區域即其經濟腹地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2.上海港周圍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不僅有長江干支流,而且有京滬、滬杭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同全國各地相連接,因此經濟因素是上海港得以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3.對上海港的區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建設一個港口既要考慮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條件,又要考慮腹地、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在對具體的港口進行區位因素分析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死搬硬套。

承轉過渡:同學們大多數生活在山區,回家或到學校上課主要是坐汽車,同學們想一想,影響汽車站的區位因素主要是什么呢?

二、汽車站和航空港的建設

多媒體投影:圖7.16。

學生閱讀教材。

教師引導分析:

1.從自然因素來看。汽車站宜建在面積較大且平坦的地方。

2.從經濟、社會因素來考慮。汽車站應建在市區內人口流量大的繁榮地段,且讓人們容易找到。

3.從經濟需要出發來看。方便人們乘車,汽車站應選擇在與市內、市外有直接聯系的地方。

多媒體投影:圖7.18,北京西客站是近些年來的一項新建筑,當初在站址的選擇時,曾經有三種方案,試分析哪種?

學生合作探究:第三方案搬遷單位較少,但占菜地最多,距市中心最遠、距電影制片廠很近,車輛行駛震動對制片生產有干擾,而且翠微路較窄,道路兩側多政府機關,與旅客車站、服務設施等內容不大協調。第二種方案,需要拆遷首鋼公司的煉鋼車間,搬遷量很大。通過對三種方案進行比較,第一種方案。

353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成考网-北京成人高考网 | 土壤检测仪器_行星式球磨仪_土壤团粒分析仪厂家_山东莱恩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保定市泰宏机械制造厂-河北铸件厂-铸造厂-铸件加工-河北大件加工 | 硬度计_影像测量仪_维氏硬度计_佛山市精测计量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厂家 | 山东PE给水管厂家,山东双壁波纹管,山东钢带增强波纹管,山东PE穿线管,山东PE农田灌溉管,山东MPP电力保护套管-山东德诺塑业有限公司 |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西安展台设计搭建_西安活动策划公司_西安会议会场布置_西安展厅设计西安旭阳展览展示 | 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器-人体成分分析仪厂家/品牌/价格_南京科力悦 | 搬运设备、起重设备、吊装设备—『龙海起重成套设备』 | 杭州中央空调维修_冷却塔/新风机柜/热水器/锅炉除垢清洗_除垢剂_风机盘管_冷凝器清洗-杭州亿诺能源有限公司 | 煤机配件厂家_刮板机配件_链轮轴组_河南双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根系分析仪,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考种仪,藻类鉴定计数仪,叶面积仪,菌落计数仪,抑菌圈测量仪,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植物表型仪,冠层分析仪-杭州万深检测仪器网 | 薪动-人力资源公司-灵活用工薪资代发-费用结算-残保金优化-北京秒付科技有限公司 | 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吊装实验室设备,顶装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成套设备厂家,校园功能室设备,智慧书法教室方案 - 东莞市惠森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 冷镦机-多工位冷镦机-高速冷镦机厂家-温州金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河南中整光饰机械有限公司-抛光机,去毛刺抛光机,精密镜面抛光机,全自动抛光机械设备 | 儿童乐园|游乐场|淘气堡招商加盟|室内儿童游乐园配套设备|生产厂家|开心哈乐儿童乐园 | 立式矫直机_卧式矫直机-无锡金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_dxa骨密度仪_双能x线骨密度仪_品牌厂家【品源医疗】 | 北京模型公司-军事模型-工业模型制作-北京百艺模型沙盘公司 | 净化板-洁净板-净化板价格-净化板生产厂家-山东鸿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船舶网 - 船厂、船舶、造船、船舶设备、航运及海洋工程等相关行业综合信息平台 | 变色龙云 - 打包app_原生app_在线制作平台_短链接_ip查询 | 临沂招聘网_人才市场_招聘信息_求职招聘找工作请认准【马头商标】 | 光栅尺厂家_数显表维修-苏州泽升精密机械 | 色谱柱-淋洗液罐-巴罗克试剂槽-巴氏吸管-5ml样品瓶-SBS液氮冻存管-上海希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活性炭-果壳木质煤质柱状粉状蜂窝活性炭厂家价格多少钱 | 【灵硕展览集团】展台展会设计_展览会展台搭建_展览展示设计一站式服务公司 | 缝纫客| 苏州柯瑞德货架-仓库自动化改造解决方案 | 阳光模拟试验箱_高低温试验箱_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快速温变试验箱|东莞市赛思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临海涌泉蜜桔官网|涌泉蜜桔微商批发代理|涌泉蜜桔供应链|涌泉蜜桔一件代发 | 泰安办公家具-泰安派格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 衡阳耐适防护科技有限公司——威仕盾焊接防护用品官网/焊工手套/焊接防护服/皮革防护手套 | 彼得逊采泥器-定深式采泥器-电动土壤采样器-土壤样品风干机-常州索奥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集装箱标准养护室-集装箱移动式养护室-广州璟业试验仪器有限公司 | 电气控制系统集成商-PLC控制柜变频控制柜-非标自动化定制-电气控制柜成套-NIDEC CT变频器-威肯自动化控制 | 「钾冰晶石」氟铝酸钾_冰晶石_氟铝酸钠「价格用途」-亚铝氟化物厂家 | 北京宣传片拍摄_产品宣传片拍摄_宣传片制作公司-现像传媒 | 高低温老化试验机-步入式/低温恒温恒湿试验机-百科 | 博博会2021_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