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地理教案 >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

時間: 沐欽 地理教案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如何寫?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于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并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 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 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并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 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并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 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及地區分布。

教學難點?人口增長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習者為高一學生,在經歷之前三年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學習后,同時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渠道對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為此學生對“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掌握并不是特別困難。第1課時?人口的自然增長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說明 導入新課 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________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 思考回答問題。 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 板書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 ? 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 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 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

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么工業革命后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于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 歸納資料

提取信息 展示課件材料讓學生明確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完成課本P3“活動”題,注意人口的增長除了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外還與什么有關。 學生總結:人口自然增長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長速度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

(教師或學生糾正、補充) 通過課本第三頁“活動”,學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 承轉 就整個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長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那么在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特點是否相同呢? 學生:有。 ? 問題探究 引導學生讀“圖1.4 19__—20__年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的增長”,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到195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__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20__年與1950年相比,人口增長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4)由此可見,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大洲?

(5)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屬于哪一類國家?

(6)歐、北美、大洋洲的發達國家目前人口數量的增長又表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1.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

2.亞、非、歐、拉、北美、大洋洲

3.亞、非、拉、歐、北美、大洋洲

4.亞非拉

5.發展中國家

6.增長較緩慢 培養學生通過演算歸納和概括知識的能力。

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地理統計圖的分析方法。 探究討論

點評指導 閱讀P4 “圖1.5世界部分國家人口政策”的資料及課本內容討論思考:為什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出現地區不平衡呢?為實現人口與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目的,各國家〈地區〉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為什么?

通過課本P5“閱讀”,進一步驗證人口增長在空間上的差異。再通過了解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的趨勢,引導學生分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從而得出正確的人口發展觀。 1.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

原因:經濟、文化教育、生育觀念;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負擔重、勞動力不足;

對策:鼓勵生育,接納移民。

2.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

原因:政治、經濟、醫療水平;

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環境惡化、資源不足;

對策:________。 學生在討論分析不同地區人口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從人口增長統計圖來看人口增長的快慢應該看人口增長的倍數,而不是看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應明確人口的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及人口基數的關系,以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并通過人口曲線圖及統計圖來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的時空特點。還要能夠探討分析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產生時空差異的因素有哪些? ? ? ?

第2課時 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說明 導入新課 《人口的數量變化》這節課從時空兩個角度闡述人口的發展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長,第二部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的基礎,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是人口自然增長特點的進一步具體化。 學生從教材的整體上把握教材前后兩部分的關系。 承前啟后

理清脈絡 板書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 ? 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人口增長模式。依據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可以劃分為原始型、傳統型和現代型。

通過讀“圖1.6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比較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

(老師板圖)

學生閱讀板圖及課本圖1.6分析總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人口增長緩慢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人口增長緩慢 重點讓學生把握讀圖方法,從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把握各種增長模式的特點。

注意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來分析。

靜態:各種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

動態:原始型逐步發展成傳統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型逐步發展成現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問題導學

分析探究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思考回答:

1.人口增長類型的轉變從哪個指標的變化開始?原因是什么?

2.發達國家主要屬于哪種類型?為什么?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2)

【教材分析】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注的三大熱點問題。在人類與資源環境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在本節內容里,學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一個地區自然增長率的因素有哪些,同時也要學生學會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怎長的差異,最后對于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應采取相應的對策解決。

【課表解讀】本條“標準”的具體含義如下:一是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增長模式,這是實現本條“標準”的前提。二是學生需要學會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只有在比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對人口增長模式特點的認識。三是學生要會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樣分布的。把這三點放在一個“標準”中,是因為三者是密切聯系的。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個增長模式的特點時,必然涉及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的現狀不同,又一定會與區域發展聯系起來,實際上不同增長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分布。

本“標準”沒有要求學生背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每種模式的意義。在學習評價中,各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應該是評價活動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為考核學生是否記住的內容。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 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 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并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 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并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 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原因。

【教學難點】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對策。

【教學方法】

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資料和圖片,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感受,便于學生理解。

采用比較法,通過比較,認真分析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應對的對策。

學習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下,可以多進行調查,研究本地的人口增長模式,學以致用,深刻理解本節課內容。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環節說明 導入新課 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________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 思考回答問題。 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 板書 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 ? 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 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 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 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么工業革命后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于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3)

一、課標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過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課程標準在本節以區域生態建設為主線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和策略:

(1)知識與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認識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樹立防治荒漠化的觀念,逐步建立正確的環境觀。

4.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2).能力目標:學會結合區域特征、人類活動分析自然災害的經驗和措施。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科學的人地觀念。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四、教學重點: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問題。

3.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教學難點:

1. 樹立土地荒漠化問題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積累常用語言,即學會知識的遷移運用。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具:多媒體課件

七、過程與方法:

運用資料分析問題和圖表對比方法。

嘗試小組合作進行資料、圖像查找。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我們這兩節課就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為案例來探討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對策和措施?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簡單的荒漠擴張的過程,而是很多塊分散的土地逐漸退化,并最終連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

⑵形成

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⑶主要表現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化。

⑷影響

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

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花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

【合作探究】

根據你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區 氣候因素 人類活動 沙漠化

【教師總結】荒漠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其實質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表現為土地荒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堿化,所謂“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

地形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以北

行政區劃范圍:包括新、寧、甘(北部)、內蒙古(大部)

【教師總結】這里所說的西北地區是指位于非季風區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2.地貌特點: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區干旱特征的成因圖示:

教師補充講解: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響,再加上周邊高大山地特別是隆起的青藏高原,進一步阻隔了水汽的進入,干旱就成為了這一地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賀蘭山以西 賀蘭山 內蒙古高原東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 極端干旱區 干旱區 半干旱的草原地帶 自然景觀 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降水稍多,山頂冰雪覆蓋。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草原 【合作探究】

1.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水分條件與植被景觀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對應溫帶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對應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對應荒漠地區。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強。原因是我國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2.新疆的綠洲分布有什么特點?請聯系水源和地形條件解釋原因。

【教師總結】天山北部水汽主要來源于北冰洋,北坡屬于迎風坡,隨著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脈阻擋的影響,南疆與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綠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狀分布。原因是河流水來自兵雪融水補給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本區條件分析:

①基本條件 ——氣候干旱少雨

氣候干旱,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質條件 —— 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由于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本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它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氣溫、降水的變率大。雨量的變化,對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加劇荒漠化進程。

【合作探究】

根據圖2.4,分析說明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師總結】圖2.4表示了荒漠化兩個正反饋效應(惡性循環),說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說明:事實上,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調查表明,在西北地區現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⑴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⑵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圖2,5)

人為因素 破壞原因與典型地區 主要危害 過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區把樵采天然植被作為解決燃料問題的主要手段(如鄂爾多斯沙區、內蒙古東部的庫侖旗等地)②一些農牧民為了增加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在草原地區采挖藥材、發菜等 固沙、防止風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壞 過度放牧 為求得短期的經濟利益,牧民盡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進程 過度開墾 在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區邊緣從事農業生產,特別在缺少防護林保護的沙質土壤區 使沙化土地連片發展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進行復述掘井帶來的負作用。

3.另一種荒漠化現象——次生鹽漬化

⑴綠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⑵次生鹽漬化形成:

①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

②干旱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合作探究】

讓學生閱讀后討論:

若條件允許,我國西北荒漠地區是否可以將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來發展發展灌溉農業?

(從灌溉與次生鹽漬化方面思考)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4)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設計理念】

本課以培養會學習的、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為最終教學目標,以探究性學習促進地理學核心概念的構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論化、理論經常化”為具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前一節《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識的基礎上,詳細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

啟發,引導學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圖表材料等相結合來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過這種“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的思維訓練達到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通過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綜合觀念與能力,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4、教學建議與學法指導說明

采用圖表結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

【學情分析】

1、原有認知發展分析

由于本人授課對象雙差生居多,基礎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

2、原有知識結構分析

本節講述西北地區荒漠化問題,而學生正是處于西北地區,所以對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認知因素分析

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覺及思維遲緩,要轉變差生必須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在教學中要調整對差生的期望值、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及時應用到實踐中去、教會學生養成評價自己學習結果的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荒漠化)與發展問題,及問題(荒漠化)產生的愿因。

(2)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以西北地區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增強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與發展觀。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人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教學難點

舉一反三,培養和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環境】

學生可能獲得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室);

文本、圖片或音視頻資料(課本,網絡圖片)

可用的多媒體課件(Powerpoint)

特定的參考資料(課本)

參考網址(中國荒漠化防治網);

【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2.列表對比法:從三種人為因素的影響的典型地區、危害列表比較;

【教學思路】

1.采用圖表結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

2.“對癥下葯”法,引導學生針對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荒漠化的危害。

3.通過以上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綜合觀念與能力,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5)

考綱要求:

1、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自然背景。

2、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

3、西氣東輸工程對區域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勢預測:

1、以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為背景,結合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考察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線路,對社會,經濟,環境等的影響。

2、以某區域工程建設為背景,考察我國資源分布特點及跨區域調配的意義。

知識回顧:我國自然資源的分布特征。

自主學習: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

(2)自然資源在區域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經濟原因

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不匹配。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1)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一直以煤炭為主,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2)礦產資源中具有清潔優勢的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很低。

(3)長期以來北煤南運給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很大壓力。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1)天然氣分布的總體特征: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3)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三、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②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發展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利于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對環境的影響 ①東部地區:天然氣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緩解因植被破壞帶來的環境壓力 合作探究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

資源跨區域調配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必需的前提下進行的,根本原因是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地區差異,而且已經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背景分析往往從資源調入地區和資源調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與資源配置狀況入手。如下表所示(以西氣東輸為例):

地區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配置 西氣東輸工程 資源

調出

地區 ①資源儲量豐富;

②資源產量(或潛在產量)巨大;

③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消費量遠小于資源生產量,能夠滿足輸出 西部地區天然氣儲量巨大,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天然氣消費量小,天然氣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社會發展較慢。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6)

教材分析

自然資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勻,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很大。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而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豐富的能源資源卻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針對上述情況,我國實施了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本節內容以西氣東輸為案例,說明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于區域發展的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本案例來拓展視野,探討南水北調、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的原因和現實意義,以進一步了解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來實現資源優化組合的重要舉措,將有助于我國自然資源分布和生產力分布不協調問題的解決,是實現東西或南北經濟社會雙贏的戰略。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可以聯系經濟地理中的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分析思路,從而準確的把握本節內容的重難點。本校學生基礎較差,興趣不高導致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所以我在講授新課的時候會創設情境,留疑問,多啟發,讓學生的思維緊緊圍繞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展開,讓他們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興趣,和老師產生共鳴。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實施資源區域調配的原因。

2. 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2.通過創設自主和合作相結合的探究氛圍,使學生掌握運用地理信息進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2.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分層次、有步驟的進行國土整治,變區域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教學重點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及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影響的分析方法

課的類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自然資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差異,往往出現區域資源賦存量和需求量之間的矛盾,人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協調好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本節我們學習資源跨區域調配——以西氣東輸為例。

一、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概況

1.跨區域資源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區域可能自然資源的賦存量多。

2. 我國正在實施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大型工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3、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典型案例——西氣東輸工程

包括天然氣開發建設、主干管道建設、東部用戶管網建設。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全長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主干管道輸氣規模設計為年輸商品氣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干線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向西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南至廣州,全長4900多千米,規劃20__年全線貫通,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

(4)經過的地形區:

一線依次經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大地形區。

二線依次經過:準噶爾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華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區。

二、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 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如教材P83圖5.2所示)

——使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自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從而影響了各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1)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使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擁有我國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費量很大。但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卻是能源資源極度貧乏的地區,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區外供給。

(2)西部地區因經濟水平的限制,使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新疆的能源資源非常豐富,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資源量就占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邊省區對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改變過分依賴煤炭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具有清潔能源優勢的天然氣比重。

(1)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現狀——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帶來的問題:

①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②造成我國酸雨影響范圍大、危害嚴重(燃煤排入大氣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燒的廢渣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④長期以來北煤南運還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3)煤炭和天然氣作為能源的特點比較

煤 炭 天然氣 優點 ①開采成本低②儲存、運輸方便③價格便宜 ①清潔②使用方便③燃燒效率高④比較價格低 缺點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燒效率低③廢氣、廢渣排放量大 ①開采、儲運難度大②技術要求高③投資大、回收周期長 思考

A. 從世界范圍看,天然氣的大規模開發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點撥:從天然氣的開采、儲運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 發達國家在大規模開發天然氣之后,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穩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點撥:從隨著科技進步和人類對環境的認識,煤炭的缺點逐漸明顯,加之天然氣清潔、使用方便、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等方面思考。

C.20__年,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世界平均為23%,而我國只有2.7%。由此怎樣看待我國天然氣開發利用的前景?

點撥:通過比較我國和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可以預測我國天然氣開發利用的前景廣闊,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 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這是由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所決定的

(1)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

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的鄂爾多斯4大氣區。

(2)開發利用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北、華北地區一直是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主要基地。目前,這些地區的大部分主力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后期,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導致東部地區油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區則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地理高三總復習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生通過運用地圖及圖表對青藏地區的學習,掌握學習區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驟,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山脈、河流等基本情況,掌握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青藏高原農牧業的特點,培養學生具體分析和掌握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使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訓練學生學會用分析與歸納的方法學習中國區域地理。

2)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方式,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讀圖、閱讀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因地制宜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2)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感受青藏地區的美麗、神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對青藏高原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講述,使學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資源寶庫,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雄心壯志。

二、.重點難點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環境各要素變化的主導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對地理各要素的影響,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觀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農牧業”,青藏高原獨有的農牧業生產特點是受其氣候影響而氣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勢的影響,對于這個問題要層層分析,使學生掌握形成高原農牧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課時要求:1課時

四、教具:多媒體展示平臺

五、教學環境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1、歌曲激趣、營造情境

同學們,你們知道青藏地區嗎?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PPT 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山畫面。)

2、讀圖求知,提升興趣。

1.由PPT 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區圖、所含的省級行政單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區的山脈、面積、人口等。

2.請學生在“青藏地區”圖上(PPT 4)找出各大山脈、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導學生得出青藏地區自然環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顯示(陸高海深)并完成課本P26的活動。

4、獨特的自然環境

過程1.由PPT 6展示:青藏地區圖、青藏地熱資源圖、雅魯藏布大峽谷圖、柴達木盆地鹽場圖、青藏鐵路圖。(P27)

(要求學生閱讀地圖,并分析: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獨特性的表現是什么?PPT7展示)

小結:

1.青藏地區水資源豐富,是我國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347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UPS电源,兰州山特UPS-兰州万胜商贸 | 高低温老化试验机-步入式/低温恒温恒湿试验机-百科 | 钣金加工厂家-钣金加工-佛山钣金厂-月汇好 | 裹包机|裹膜机|缠膜机|绕膜机-上海晏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超声波破碎仪-均质乳化机(供应杭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地)-上海沪析实业有限公司 | 广东青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水质检测 | 广州活动策划公司-15+年专业大型公关活动策划执行管理经验-睿阳广告 | 干培两用箱-细菌恒温培养箱-菲斯福仪器| 船用锚链|专业锚链生产厂家|安徽亚太锚链制造有限公司 | 丁基胶边来料加工,医用活塞边角料加工,异戊二烯橡胶边来料加工-河北盛唐橡胶制品有限公司 | 杭州翻译公司_驾照翻译_专业人工翻译-杭州以琳翻译有限公司官网 组织研磨机-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实验室多样品组织研磨机-东方天净 | 电子海图系统-电梯检验系统-智慧供热系统开发-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系统 | 板材品牌-中国胶合板行业十大品牌-环保板材-上海声达板材 | 甲级防雷检测仪-乙级防雷检测仪厂家-上海胜绪电气有限公司 | 环保袋,无纺布袋,无纺布打孔袋,保温袋,环保袋定制,环保袋厂家,环雅包装-十七年环保袋定制厂家 | 深圳美安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喷码机,定制喷码机,二维码喷码机,深圳喷码机,纸箱喷码机,东莞喷码机 UV喷码机,日期喷码机,鸡蛋喷码机,管芯喷码机,管内壁喷码机,喷码机厂家 | 纸张环压仪-纸张平滑度仪-杭州纸邦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污水设备厂家-宜兴市福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 胃口福饺子加盟官网_新鲜现包饺子云吞加盟 - 【胃口福唯一官网】 | 南京欧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风力发电机官网 |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灼热丝试验仪-漏电起痕试验仪-针焰试验仪-塑料材料燃烧检测设备-IP防水试验机 | 石牌坊价格石牌坊雕刻制作_石雕牌坊牌楼石栏杆厂家_山东嘉祥石雕有限公司 | 铝合金脚手架厂家-专注高空作业平台-深圳腾达安全科技 | 四合院设计_四合院装修_四合院会所设计-四合院古建设计与建造中心1 | 执业药师报名条件,考试时间,考试真题,报名入口—首页 | 分子蒸馏设备(短程分子蒸馏装置)_上海达丰仪器| 防弹玻璃厂家_防爆炸玻璃_电磁屏蔽玻璃-四川大硅特玻科技有限公司 | 浙江红酒库-冰雕库-气调库-茶叶库安装-医药疫苗冷库-食品物流恒温恒湿车间-杭州领顺实业有限公司 | 蜂窝块状沸石分子筛-吸附脱硫分子筛-萍乡市捷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布袋除尘器|除尘器设备|除尘布袋|除尘设备_诺和环保设备 | 混合反应量热仪-高温高压量热仪-微机差热分析仪DTA|凯璞百科 | 定制奶茶纸杯_定制豆浆杯_广东纸杯厂_[绿保佳]一家专业生产纸杯碗的厂家 | 成都茶楼装修公司 - 会所设计/KTV装修 - 成都朗煜装饰公司 | 时代北利离心机,实验室离心机,医用离心机,低速离心机DT5-2,美国SKC采样泵-上海京工实业有限公司 工业电炉,台车式电炉_厂家-淄博申华工业电炉有限公司 | sus630/303cu不锈钢棒,440C/430F/17-4ph不锈钢研磨棒-江苏德镍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接地电阻测试仪[厂家直销]_电缆故障测试仪[精准定位]_耐压测试仪-武汉南电至诚电力设备 | 蓝莓施肥机,智能施肥机,自动施肥机,水肥一体化项目,水肥一体机厂家,小型施肥机,圣大节水,滴灌施工方案,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官网17864474793 | 范秘书_懂你的范文小秘书| 企小优-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_网络推广_网络推广公司 | 衬四氟_衬氟储罐_四氟储罐-无锡市氟瑞特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 环球周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