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學地理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地理是文理的有機結合學科,學習地理可以為個人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習思考過程中,可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1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樞紐功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圍、組成、地形和氣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況,
2、了解香港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
3、了解香港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4、了解香港發達的旅游業、信息和教育。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香港經濟特點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探究,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知道“一國兩制”政策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教學難點:
了解香港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教學重點: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圍、組成、地形和氣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況。
2、了解香港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出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讓學生辨認,并解釋其構思和寓意,從而讓學生了解香港這一省區的特殊性:香港特區的區旗、區徽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因此祖國的國力增強, 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顆“明珠”鑲嵌在祖國東南沿海。
講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況”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演示香港地圖
1.老師可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香港島、大嶼山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然后說明香港是由香港島及附近小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大嶼山島)三部分組成。
2.指導學生查看地形圖,總結香港境內多低山丘陵,平原狹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從教材P.56“香港城區”圖可見香港高樓多依山而建,說明香港寸土寸金,為彌補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淺海灣地區大規模地“填海造陸”。
目前香港總面積 1092平方千米,總人口 678萬(2000年 11月)。結合世界地理知識,老師可提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已填海造陸400多年,被稱為“低洼之國”?
3.香港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可通過分析教材P.56“香港氣溫降水逐月分配”圖得出,老師可設計一組分析思考題:
(1)香港最高氣溫出現在幾月?大致氣溫為多少?
(2)香港最低氣溫出現在幾月?大致氣溫為多少?
(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幾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為多少?
(4)分析香港氣候特征并判斷香港的氣候類型。
為避免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師應將“香港氣溫降水逐月分配”圖做成投影板圖。最后,通過分組討論完成教材P.56閱讀材料中的3道思考題。
講述“香港經濟特征”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討論:香港在近百年的時間里由一個香料集散地,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經濟貿易中心,你認為香港具備有哪些方面的優勢條件?(香港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背靠祖國內地,南通東南亞地區,是東西方和東亞、東南亞的地區海、空交通運輸樞紐,是中國南方的門戶。香港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經濟政策和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
2.老師可用投影片展示一組香港的資料:香港經濟_百度文庫
香港--全球貿易中心之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運中心之一,維多利亞港與舊金山、里約熱內盧同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貨柜碼頭是世界上最繁忙、設備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法蘭克福齊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銀行,有85家在香港開業。
香港--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與倫敦、蘇黎士齊名。
香港--全球證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
可見香港經濟以對外貿易為主導,有著以加工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為支柱的多元化結構,競爭實力雄厚,經濟水平高。
提示:從外部和香港內部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1)香港面臨來自外部的嚴峻挑戰:香港經濟的騰飛和發展引起全球的關注,各國都是香港的競爭對手,但直接競爭者當屬鄰近地區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個地區和國家。
日本: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韓國:力爭確保自己在亞太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臺灣:實施亞太營運中心計劃。
新加坡:實施亞太地區八大中心計劃。
可見,各國、各地區都在強化自己,削弱對方,力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香港內部存在著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地狹人稠,缺少發展空間,人口壓力大;航運量大,港口已趨于飽和;地價高,工資水平高。
3.討論:香港怎樣才能化解這些矛盾,爭取發展的空間?可引導學生 從香港的地理位置、與祖國內地的貿易聯系等方面拓展思維,得出結論:同內地聯合,共同繁榮。如將自身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強大的資金投人到離香港最近的經濟特區--深圳,同時與珠江三角洲實行分工,共同發展經濟。
香港"發達的交通運輸"的講述可從“香港主城區” 圖進人,讓同學們在 圖上找出維多利亞港的位置、主城區內的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京九鐵路。然后閱讀教材P.59
思考題:從你的家鄉出發到香港旅游最便捷、最經濟的路線是怎樣的?
1.老師可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的照片給學生欣賞。(1)太平山 (香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太平山位于香港島西部,自古以來是香港的標志,站在山頂可俯瞰香港全貌,是欣賞香港夜景的最佳處。
(2)天壇大佛_百度百科天壇大佛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銅釋跡牟尼佛像,1993年12月29日舉行開光大典,大佛高達26.4米,連基座共高33.9米,其佛面有42平方米,佛頭上的發卷有 325個,耳朵就有 4米長,佛手的手心上可站 19個人,佛像重250千克,由200多塊青銅板組成。大佛坐落在大嶼山的木魚峰之巔,已成為香港最誘人的一處旅游勝地和香港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中國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大同云岡大佛,中有河南洛陽龍門大佛。中華大地,五佛拱照,中華五方五佛格局完美形成。
2.說明因香港實行大部分商品免征進口稅,使其成為世界各國商品競銷的市場,被譽為“世界商品櫥窗”、“購物天堂”、“萬國市場”,每年吸引數百萬游人來港購物、觀光。
3.闡述今日的香港,是分秒必爭的商業城市。香港信息網絡聯通世界各地,擁有世界第一套完全數碼化的電話系統和最全面的光纖網絡等先進設備,使香港成為世界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是享譽全球的國際性會議和展覽中心。香港的教育比較發達。著名大學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
課后作業:
1.搜集香港旅游業的有關資料和照片。
2.咨詢身邊去過香港的親朋好友,了解香港主要的旅游購物品種都有哪些?
3.1997年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視頻-在線觀看-激動網-中國領先的視頻門戶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接管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錄像片,討論香港回歸的意義。
教學反思:本節讀圖獲取信息的活動較多,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讀圖與分析能力。通過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學習,從課堂上來看,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比較的清晰,學生也比較有興趣。但是通過練習,發現有些同學知識點是掌握了,可是與實際練習的不夠密切,知識停留在課本上,沒有把知識點活起來,這需要以后多加練習,多多交流。
2021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
①、掌握臺灣省的位置、范圍、組成和居民概況及臺灣海峽的位置,歸納其地理特征。
②、掌握臺灣島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③、了解臺灣島的主要氣候類型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④、了解臺灣省經濟發展的特點以及主要經濟部門和產品狀況。
⑤、了解臺灣省主要城市臺北、高雄、臺南的城市職能。
2.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臺灣省地理概況。
②、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培養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③、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臺灣省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提出探究思路,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臺灣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海峽兩岸人民正在為實現祖國大陸與臺灣的和平統一而努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臺灣是祖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2)臺灣的美麗和富饒。
難點:自然環境與物產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同學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引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胸懷全局
臺灣位于我國東南海域,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東臨太平洋,資源豐富,經濟發達,名勝較多,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勾畫:臺灣輪廓
1、地理位置
①、溫故而知新:一個地區的位置應該從哪些方面判讀?②、了解臺灣省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經濟地理位置、戰略地理位置以及范圍、居民概況,強調泉州與臺灣的淵源。③、引導學生嘗試評價臺灣位置的重要性。
2、地形
①、讀“臺灣地形”圖和“沿北回歸線臺灣島的地形剖面”圖,了解臺灣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并觀察其山脈的走向及分布,讀出臺灣島的峰,找出主要平原分布區。
②、思考題:根據高度表,你能大致說出臺灣海峽的水深是多少?說明海峽底部屬什么海底地形?臺灣海峽屬大陸架的地形特征(海底古森林遺跡),可見臺灣島原是與大陸相連的。
3、氣候與自然資源
P52課文“氣候與自然資源”,回答:臺灣有哪幾種氣候類型,各有什么特征?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
教師補充講述臺灣島礦產、水能均很豐富,然后引導同學依次分析其原因。
4、經濟與城市
(過渡)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為臺灣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資源庫
①、臺灣省利用本島這些寶貴資源是如何發展經濟的?臺灣省的經濟部門有哪些?各部門的生產狀況和主要產品有哪些?利用“臺灣島工農業生產分布”圖找到主要工業中心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區。②、臺灣省內的交通運輸方式有哪幾種?與外界的聯系方式以什么為主?臺灣與大陸之間如何往來?③、臺灣發展外向型經濟,需要從省外進口哪些工業原材料和能源?試舉例說明。④、我是小導游:在地圖上找出臺北、高雄、臺南,說說它們的城市職能及分布特點。
中華資源庫 5
祖國神圣領土(從時空的角度分別說明臺灣和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的關系(發展農業與農產品加工產業的條件)→經濟發展狀況(從以農業為主過渡到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導、工業的分布特點)。
6、結束語:盡早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企盼。相信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和平統一一定能早日實現。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2021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3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
難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于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于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 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
2021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材料和圖片,培養學生提煉有效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
(3)通過讓學生上臺闡述,培養學生正確表述事物現象和闡述本質規律的能力主。
(4)通過讀圖,培養學生閱讀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1、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讀圖法、談話法、分組活動法
教學過程:
引入
中國東西橫跨5200多千米,南北縱貫5500余千米,涵蓋了從沿海到內陸、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種自然景觀,表現出顯著的區域地理差異。中國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讓我們來認識祖國各地的面貌,暢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嶺—淮河線
1、秦嶺—淮河線是中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等有著明顯的差異。
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
1月平均氣溫 <0℃ >0℃
河流封凍狀況 封凍 不封凍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類型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耕地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一年兩熟、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主要經濟林木 蘋果、柿、棗 柑橘、茶葉、油桐
主要運輸方式 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水運
2、閱讀P3秦嶺和淮河的閱讀材料
3、活動
(1)讀圖5—1,完成下列任務。
找出秦嶺和淮河,看一看,秦嶺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點?
找出秦嶺和淮河所在或流經的主要省級行政區域單位。
(2)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而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讀圖5-6、5-7,請解釋造成兩地氣溫差異的原因。
三、四大地理區域
1、在中國地圖上,按照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把中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閱讀: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3、活動:
(1)結合“秦嶺—淮河線”的學習,說一說中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有哪些顯著的地理差異,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
(2)議一議,確定西北地區與北方地區界線的主導因素是什么?確定青藏地區與其他三大地理區域界線的主導因素又是什么?